close

    在過去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因無數的病人與同業前輩的努力,累積了可觀的口腔植體治療經驗,我輩醫師有幸能享受這些寶貴的經驗,口腔植體已成為我輩醫師提供病人口內缺牙贗復治療時的選項之一。姑且不論醫師養成的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口腔植體的治療計畫只要照著贋復導向(prosthetic driven)的步驟一步一步做下去,幾乎是不會有太大的意外或是負面結果產生。

    這種所謂以贗復導向(prosthetic driven )的製作流程,其實也就是前人累積的經驗,優化的口腔植體治療方式。吾人有幸於2012至 2014年在職進修,負笈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學習從A到Z的口腔植體治療,內容涵蓋了當今植體學的各個部分,當時教學內容仍以傳統製作流程為主,數位化植體學(Digital Implantology)只佔了教學內容的一小部分,但是對當時的猶如井底之蛙的我,已有不小的震撼和靈感的啟發。

     Digital Implantology在手術部分,意涵著就是電腦導引手術(Computer-guided Surgery),雖然它在臨床操作上實在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是這個技術若使用得當,對病人對醫師都是雙贏的局面。這怎麼說呢?在當今的外科世界,潮流都一直在朝向微創(Minimal invasive)發展,為的就是減少病人其他組織的傷害,維持血流供應充足和降低術後不適感,縮短恢復期,另一方面對於手術醫師而言,以我個人的觀點,將會降低初學者手術技巧的難度。錐狀射束電腦斷層(Cone Beam CT)的普及,已經使得口腔植體治療的手術難度降低,只要計畫得宜,手術部分也不是手術訓練背景出生的醫師才能從事的工作,如今的電腦導引手術,手術的難度的門檻更低了,但是,操作醫師對CT的判讀和相關軟體操作,需要的知識要求又更勝以往。

    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分享本人從傳統的口腔植體治療流程,逐漸轉化到數位化口腔植體治療流程的改變。從 Prosthetic driven這樣當今治療的黃金準則當中,多添加一點生物性考量(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進而提高整體治療的成功率並降低手術風險。若有不盡完美甚至謬誤之處,還請各位讀者不吝給予批評指教,謝謝。 

螢幕快照 2017-11-11 下午4.33.34.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傳貴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