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凡咬過必留下軌跡,繼前文齒列的重建,我們從影片中看到人體的下顎骨運動是有一定的路徑的,而帶動下顎骨完成這個軌跡動作的推手就是我們的咀嚼肌肉群。那麽又是誰在指揮咀嚼肌肉群呢?答案就是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一個正常的中樞神經系統,能令我們的下顎骨一再重複相同的運動軌跡來達成咬合的動作,當我們的牙科前輩們發現這個現象之後,使得所有的齒列重建工作都有跡可循了,從上個世紀初到目前為止,咬合學一直是百家爭鳴的榮景,也是牙醫臨床工作者奉為聖經的最高指導原則,它既理性又感性,時至今日一百年過去了,我們依然對它的認知日新月異。
我們再回憶一下,影片中的紅色軌跡部分,又叫做波氏圖(Posselt diagram)其實就是牙醫師做齒列修復的好球帶,只要在這好球帶內讓下顎骨運動沒有干擾,就成功一大半了,但是,這個圖是病人都有牙齒的時候所描繪出來的呀?那沒有牙齒的時候怎麼辦呢?
黃傳貴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深秋(fall)的時節最適合討論這個議題,接續上一篇文章「齒列重建」的議題,關於上下顎全口無牙或接近全口無牙的病人,他們齒列的重建,不得不提到近年來在牙科界頗為熱門的觀念, All-on-4或稱全口速定植牙。
All-on-4 其實是諾保科公司(Nobel Biocare)的專利商標,意指:使用他們公司的植體(Implant)和修復套件,在全口重建的病人身上,做出以最少4支植體(通常4-6顆),不補骨,快速完成,當日立即有假牙可以使用,這樣的治療觀念和工法,因為名字琅琅上口,所以久了就變成牙醫師與牙醫師,或是牙醫師與病人之間溝通的一個名詞或齒列重建流程。
黃傳貴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齒列的重建是牙醫師的日常業務之一,在咀嚼功能重建之前,牙醫師能做的部分就是先確認其他三個部份(顳顎關節、咀嚼肌群、和顎骨),是否處於正常狀態,如果是正常的,那在正常的基礎上建立的齒列才好用,如果不是生理上可接受範圍,那也許就需要先轉診顳顎關節專家或是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做更近一步診斷治療。
光用說的讓人容易打瞌睡,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吧!
各位想像一下,這個卡通圖若把牙齒拿掉,那上、下顎骨之間的支撐點在哪裡?下顎骨的運動停止點該擺在哪裡?雖然我們的彈簧還是可以帶動下顎骨運動,但是運動的範圍不能讓他無止境的前進和側移,需要有個規範,這個規範在牙醫學上叫做Guidance(導引),也就是牙齒最大的任務和功能之一。
這是一個幾乎全口無牙的病人_
黃傳貴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以食為天,而人體可以好好吃東西,咀嚼食物,背後的機制是什麼?
以下為人體的頭頸部肌肉骨骼的解剖圖,人類的咀嚼系統雖然很複雜,而且和中樞神經系統(大腦)也有密切的關聯,但是若我們想簡單的介紹它,大概可以把它簡化為四大部分:
1- 顎骨(Jaw bone):上顎骨(Maxilla)、下顎骨(Mandible)
2- 顳顎關節(Temporomandibular joint)
3- 咀嚼肌群(Muscles Involved in Mastication)
黃傳貴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