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凡咬過必留下軌跡,繼前文齒列的重建,我們從影片中看到人體的下顎骨運動是有一定的路徑的,而帶動下顎骨完成這個軌跡動作的推手就是我們的咀嚼肌肉群。那麽又是誰在指揮咀嚼肌肉群呢?答案就是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一個正常的中樞神經系統,能令我們的下顎骨一再重複相同的運動軌跡來達成咬合的動作,當我們的牙科前輩們發現這個現象之後,使得所有的齒列重建工作都有跡可循了,從上個世紀初到目前為止,咬合學一直是百家爭鳴的榮景,也是牙醫臨床工作者奉為聖經的最高指導原則,它既理性又感性,時至今日一百年過去了,我們依然對它的認知日新月異。
我們再回憶一下,影片中的紅色軌跡部分,又叫做波氏圖(Posselt diagram)其實就是牙醫師做齒列修復的好球帶,只要在這好球帶內讓下顎骨運動沒有干擾,就成功一大半了,但是,這個圖是病人都有牙齒的時候所描繪出來的呀?那沒有牙齒的時候怎麼辦呢?
讓我們看看下面的影片,咬合運動正面觀
聰明的讀者們有沒有發現,不管是側面觀的波氏圖或是正面觀的下顎骨運動,下顎骨的軌跡始終在「起、承、轉、合」的簡諧運動中週而復始循環,而且終究會回到原點。我個人姑且稱它為好球帶裡最適合擊球的甜蜜點,我們來看看,如果我們從口底往上看,這個甜蜜點長得像什麼?
這個軌跡像不像哥德式建築裡面的尖拱?而尖拱的頂端,就是那每個人都有的甜蜜點,找到它,齒列重建之路,才有了原點。
日常生活之中,牙醫師最常使用哥德式拱描繪器(Gothic arch tracer),來幫助全口無牙的病人,從無到有,有了這個座標,在3D的XYZ軸上,一切才有了座標原點。
咬合學是理解咀嚼系統重要的一環,咀嚼系統重建又是口腔顎面重建領域的重中之重,找回原點,在重建之路上的意義,就猶如創世紀的那一道光!
留言列表